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 刘宪权,林雨佳.操纵证券、期货市场犯罪的本质与认定[J].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,2018(4):110-122.
[2] 杨松,石启龙.市场操纵本质的新认知及监管制度创新[J].江西社会科学,2019(3):167-178.
[3] 朱刚灵,孙万怀.论滥用高频交易的刑法规制——以伊世顿公司操纵期货市场案为例[J].金融法苑,2017(4):40-53.
[4] 万志尧.刑法修正案(十一)视角下,虚假申报型操纵证券、期货市场罪的理解与适用[EB/OL].(2021-03-01)[2022-08-10].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tYv-oQn1frUawjikmWV_qg.
[5] 张明楷.刑法学[M].北京:法律出版社,2021.
[6] 刘宪权.人工智能时代证券期货市场刑事风险的演变[J].东方法学,2021(2):43-53.
[7] 樊健.禁止操纵证券市场的理论基础:法律与金融的分析[J].财经法学,2022(3):110-127.
[8] 商浩文.美国首例“幌骗”型高频交易刑事定罪案及其借鉴[J].华东政法大学学报,2019(2):156-167.
[9] 王建文.证券法研究[M].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20.
[10] 卢勤忠,黄敏.期货市场中“抢先交易”行为的刑法规制[J].政治与法律,2017(9):45-55.
[11] 陈建军.我国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评析[J].扬州职业大学学报,2003(6):15-17.
[12] 刘宪权,谢杰.市场操纵犯罪的实质解构: 法律与经济分析[J].现代法学,2014(6):78-90.
[13] 曹富乐.论财产犯罪数额的认定[J].扬州职业大学学报,2015(2):32-36.
[14] 谢杰.操纵证券、期货市场罪的实质解释——《刑法》第182条兜底条款的立法完善与司法解释优化[J].证券法律评论,2017(1):526-548.
[15] 王新.操纵证券市场犯罪之主观故意的认定[J].中国刑事法杂志,2016(6):96-116.
[16] 田宏杰.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本质及其构成要素[J].国家行政学院学报,2013(3):72-77.
[17] 张明楷.论短缩的二行为犯[J].中国法学,2004(3):147-156.
[18] 商浩文.大数据时代证券市场虚假申报操纵犯罪的司法认定[J].中国刑事法杂志,2020(6):105-119.